《隔壁的房间》影评
透过戏剧张力,他暴露隐藏人性中的冲突,在这部电影中,以疾病带来的死亡直面肉体与精神的终极威胁,并参酌许多文本进行多重对话。首先是本片改编自西格丽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的《告诉我,你受了什么苦?》(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从书名以至于剧情都在强调缺乏身体经验的情感隔阂,仿佛是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旁观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的另个版本(本书为探讨战争影像的知名着作,呼应了Martha战地记者的身分,值得一提的是努涅斯和桑塔格私交甚笃),化为Ingrid与久违的Martha重逢的那句招呼语:“你感觉还好吗?一定很多人问你这个问题……"显见“他者"身分无能回应“主体"的不安。为了更好(但同时也更艰难)纾缓这种挫折,剧情中甚至没有出现Martha化疗后可能有的后遗症,让这种“身体经验缺乏"完全没有投射、想像的参照,避免了廉价的同情和怜悯,当观众居于比Ingrid更有隔阂的处境,却依然能参与她们的交流产生同样独特的连结。这种电影的虚拟与观者的真实,呼应Ingrid小说作家、Martha战地记者的设定,对阿莫多瓦来说,虚构与纪实是可能在另个维度上达到和解的,体现在Martha谈起病痛,更难忍受记忆模糊、疲惫、无法专注写作等精神性的消亡,相对病灶来得健康的身体顽强抵抗反倒活拖自己经历延迟的折磨。而“安乐死"对生命的自主性,正是让肉身与精神达成共识,并非沈溺死亡的哀戚更近乎生命圆满的愉悦,个中微妙像是法国人以“La petite mort”(小死亡)生动形容性高潮的狂喜,借此同时串起Martha“以性抵抗死亡"的战场体悟。第二个文本是剧中重复引用的乔伊斯短篇小说《死者》(The Dead),故事讲述人类精神性的朽坏而只是徒然地活着,在片中两位主角都曾引述其中对白:“大雪落下,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颇有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哲理,在意识到人类无法凌驾自然,也才能对生生死死的循环往复得以释怀,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放下固着的“我"投身一个更大的生命格局中。设定中引入的树林、雪、鸟叫声都成了线索,几个画面也令人想起文.温德斯(Wim Wenders)的《我的完美日常》对树木的凝视,只是后者是沉默的、是展现生活方式的选择,本片却是透过对话传达死亡的面对,却都能在那样的自然里,最终无语,心满意足。第三个隐藏文本是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直接呼应的是片名《隔壁的房间》,只是“一间自己的房间"怎么变成了“隔壁的房间"?有个超译的想法——Ingrid是Martha的另个分身,又或者说是Martha虚构的存在,在这个超译里也成全了Martha曾说自己(因为报道者身分)不被允许虚构,而只能搁置的创作欲望,而隔壁房间就像是自己房间的同卵双生,她借用了曾经的挚友Ingrid延续成另一个主角,代言了心中对死亡命运的难以接受(Ingrid总觉得“死亡并不自然")、成为绝望时较为乐观的光明面。
另方面,自己失败亲子关系的情感负累也借由单身自由、大方迷人的Ingrid得到某种弥补,这样的虚构圆满了“不想一人面对死亡"的心愿;在吴尔芙的诉求里,“一间自己的房间"打破传统观点里对女性智慧、才华的束缚,在本片中以肉体和精神共创的书写,延续死后存在的可能性,并挣脱生死自主权的道德批判。但后来Ingrid选择的是“楼下的房间",象征着人类智性与生死奥秘的位阶,每每当Ingrid怀揣不安地步上楼梯,深怕看见Martha房门关起(表示她已吃下安乐死的药物),而那道关上的门背后,就是我们永远参不透的世界。Ingrid在剧中的搬家、Martha从医院返家、前者陪伴后者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的度假计划,这些明确的空间移转,也都对应了死亡不知何时到来的不确定性,于是Martha决定以一个月的旅行画下具体的时间点,而极具设计感的度假屋其盒形结构也仿佛一种棺材。但在片尾,Martha虽然关上房门但走到户外坐卧躺椅平静离世的安排,说明了她最终并不将自己禁锢在死亡的意象下,而选择不同的心境拥抱死亡,使得这部作品格外温柔。在善于编排符号的阿莫多瓦手中,两位强大的演员也成为她们曾经扮演过的角色的叠加。一颗Martha在床上睁开眼的特写镜头,使人联想起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在《唯爱永生》饰演的吸血鬼,她蛮常扮演长生不死的角色,尤其不能不提她的成名作品《美丽佳人欧兰朵》——该片原著是吴尔芙——这类标志性,也让本片多了一层解读趣味。与之分庭抗礼的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在《时时刻刻》中的演出也探索着死与生的主题——该片则是由吴尔芙作品延伸而来!她扮演一名50年代在婚姻中倍感窒息的模范妻子、母亲,从意图吞药自尽到决定活下来、离开家庭,她所主张真实活着的权力大于死亡的选择,某程度上使当代Martha的自主性有了可能。是这两位演员与阿莫多瓦共同合作出这部作品,而能在层层叠叠的文本里,延伸出更多元的诠释宇宙,超越了单一文本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隔壁的房间》中,所有阿莫多瓦的关键词都不缺席,却也得到更细致的提升,像是美学品味、饱和色彩等显性恋物,都与角色无法多一秒贪恋生命、或说是更投入在这一刻的耽美产生了双重解释。此外,片中虽没有袒露的性爱,但就像他在《奇怪的生活方式》很好地展示中壮年的性感,大量特写下的蒂尔达斯文顿、朱丽安摩尔无所遁形的岁月痕迹,也因着两人互动的亲昵感,流动着甚于肉体的性张力,而她们曾“交接"情人的往事,更偷渡了两人的同志倾向(间接做爱);安乐死的禁忌、透过死亡对生命的讴歌、经旋转楼梯强化的悬疑性……都证明了阿莫多瓦早已将通俗说成了艺术。原著的中文书名或许翻得太直白了,《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比较像是种“活过了"的历程,而不是非得聚焦此刻的痛苦,人生的最大悬疑是直到那一刻也才会知道我们会选择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而《隔壁的房间》是一种可能的祝福,在创作里,我们能穿越此生,好好完成属于自己生命的论述。
本文链接:http:/www.logcabinmind.com/app/11.html 由富联平台整理,转载需注明出处